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话题作文 字数作文 作文素材

中国名人故事

时间:2024-10-05 16:19:13
中国名人故事

中国名人故事

中国名人故事1

汉丁兰,幼丧父母,未得奉养,而思念劬[qu]劳之因,刻木为像,事之如生。其妻久而不敬,以针戏刺其指,血出。木像见兰,眼中垂泪。兰问得其情,遂将妻弃之。

丁兰,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(今河南黄河北)人,幼年父母双亡,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,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,事之如生,凡事均和木像商议,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,出门前一定禀告,回家后一定面见,从不懈怠。久之,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,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,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。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,问知实情,遂将妻子休弃。

刻木为父母,形容在日时。寄言诸子侄,各要孝亲闱。

中国名人故事2

汉郭巨,家贫。有子三岁,母尝减食与之。巨谓妻曰:“贫乏不能供母,子又分母之食,盍埋此子?儿可再有,母不可复得。”妻不敢违。巨遂掘坑三尺余,忽见黄金一釜,上云:“天赐孝子郭巨,官不得取,民不得夺。”

郭巨,晋代隆虑(今河南林县)人,一说河内温县(今河南温县西南)人,原本家道殷实。父亲死后,他把家产分作两份,给了两个弟弟,自己独取母亲供养,对母极孝。后家境逐渐贫困,妻子生一男孩,郭巨担心,养这个孩子,必然影响供养母亲,遂和妻子商议:“儿子可以再有,母亲死了不能复活,不如埋掉儿子,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。”当他们挖坑时,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,上书“天赐郭巨,官不得取,民不得夺”。夫妻得到黄金,回家孝敬母亲,并得以兼养孩子。

郭巨思供给,埋儿愿母存。黄金天所赐,光彩照寒门。

中国名人故事3

在北京大学的燕园,曾经住着四位老先生,季羡林、金克木、邓广铭、张中行,人称“燕园四老”。“四老”中金克木、邓广铭二位老先生仙逝较早,张中行先生于20xx年2月24日在北京病逝,享年97岁,季羡林先生也于20xx年7月11日去世。

张中行原名张璇,河北香河人,著名学者、散文大家。在中国文化界,因其出身农家,一生保持平民知识分子本色,不贪热闹,不慕名利,不钻官场,不经营自己,打心底里把自己看得普普通通,自道“我乃街头巷尾一常人”,所以被称为“布衣学者”。

张中行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大家,其对语言、文学、哲学、宗教、历史、戏剧、文物、书法都有深入研究,学识之渊博,文化界早有公论。著名学者吴祖光曾经说:“我那点儿学问纯粹是蒙事儿,张中行先生那才是真学问。”可是,张中行先生却认为自己的学问太不够了,老是说:“我这辈子学问太浅,让高明人笑话。”当别人摇头时,他便极认真地解释:“要是王国维先生评为一级教授,那么二级没人当之。勉强有几位能评上三级,也轮不上我。”

张中行夫人李芝銮乃世家独女,温婉秀美,年龄比张中行大一个月,张中行一直叫夫人为“姐”。他曾写过一首诗,其中有一句“添衣问老妻”,可见把一切都托付给妻子了。有一次,他对人说:“吃饭我不知饱,老妻不给盛饭,必是饱了;穿衣不知冷暖,老妻不让添衣,必是暖了。”伉俪隋深,可见一斑。

张中行在“文革”时被逐放原籍,后来返回京后和老伴长年借住在女儿家,直到他85岁时才分到房子。这是一套极普通的三居室,张中行形容说:“搬家前只是扫帚一把,顶棚一个,墙四面,地一片,搬进去清扫一遍,了事!”“新家”没有进行任何装修,白墙灰地,屋里除了两个书柜是半新的,其余都是旧的——旧书桌黑漆剥落,破藤椅腿上打着绷带,床躺上去吱吱扭扭直响,一个破衣柜门都关不上……因此有人说张中行先生的家是“都市柴门”。

张中行平日爱酒,尤好“二锅头”,却不知道“人头马”是什么东西。有一次,一个晚辈给张中行送来一瓶“人头马”,他将之丢在屋角的纸堆里。后来,看到报纸上说一瓶“人头马”值1800元,他赶紧从纸堆里把那瓶酒扒了出来,心想,这么好的酒,喝了吧。但一想到喝一两就相当于喝掉了180块钱,实在下不了口。送人吧,又怕有巴结他人之嫌。卖了吧,拿晚辈的情谊换钱,怕日后见面不好交代。这竟然成了他的一件烦恼事。

中国名人故事4

7月22日,北京的一个“桑拿天”。在位于双井桥西的“关爱之家”,一件浅蓝色的大号隔离衣,迎来了特别的临时主人。

这是一位名叫麦修(mattewa,dalio)的美国青年。个子高大,深蓝色的眼眸中不时流露出温和的笑意。

11年前,麦修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成立了中国关爱基金会(china carefoundatlon),为中国孤残儿童筹集善款。同时,年仅16岁的他,也成为了这家基金会的董事会主席。

“关爱之家”是中国关爱基金会在中国的主要项目。在北京的“关爱之家”,80多名孤残儿童,来自于中国各地的福利院。他们或等待着一场改变命运的手术,或正接受术后观察。

麦修每年都会来中国几次。北京的“关爱之家”,是他忙碌行程中不会漏掉的一站。

在这个夏日,一个男孩顽皮地从看护人员的怀抱中挣脱出来,跌跌撞撞地向麦修走来。不等麦修俯身,孩子伸出双手一把抱住他的裤腿。

麦修赶忙抱起孩子。他身上的隔离衣,这才真正发挥了作用。

并非所有造访“关爱之家”的人,都记得应该穿上这里准备好的隔离衣——这是为了防止外来者接触孩子时,将可能携带的病菌传给他们。

但麦修却从没忘记过。这或许是经验使然。从20xx年至今,中国关爱基金会已经救助了千余名中国孤残儿童。

这也是麦修“完全没想到”的。他说,一路走来,就像那句中国老话——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

初衷是回报中国人

上世纪90年代,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,麦修到过几次中国,对中国的印象多与食物有关。饺子、煮鸡蛋是他当时叫得出名字的食物。

但因为在中国没有同龄玩伴,麦修一度感到孤独与不快乐。直到他在北京过了一个别样的圣诞节。

11岁时,麦修成为了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的“留学生”。父亲拜托中国朋友顾泽清(后成为中国关爱基金会的董事之一)照顾他。

在这所中国小学里,同学起初围观麦修的眼神,“像看动物园里的动物一样”。这种情形令他苦恼不已,但他却也只是安静地坐着。思乡的情绪弥漫在这个小小少年的心头。

不久,圣诞节将至。如果是在家乡,空气中早已充满了节日的欢乐,麦修会与哥哥弟弟一起玩耍。但在1996年的北京,他寻遍了大街小巷,才找到一棵矮小的、挂着彩灯的圣诞树。

可是,令麦修惊讶的是,就在圣诞节这天,同学和老师竟都出现在他的派对上。“每个人端着自己家做的菜,还带着礼物。”这令他感到温暖,“原来这么多人都关心我。”

当圣诞彩灯开始闪烁,音乐声响起,大家不约而同地踩着节奏跳起舞来,这个场景至今鲜活地浮现在麦修的脑海里。

麦修逐渐融入到了北京的生活。从听不懂课到说着“京片子”,从刚到中国时想家到要回美国时依依不舍北京。也就在这时,他希望,将来自己能回报中国人。

一个偶然的机会,麦修知道中国有很多孤残儿 ……此处隐藏12532个字……设宴为他辞工饯行,令李嘉诚十分感动。

席间,李嘉诚说了一句老实话:“我离开你的塑胶公司,是打算自己也办一间塑胶厂。我难免会使用在你手下学到的技术,也大概会开发一些同样的产品。现在塑胶厂遍地开花,我不这样做,别人也会这样做。

不过我绝不会把客户带走,用你的销售网推销我的产品,我会另外开辟销售线路。”

李嘉诚怀着愧疚之情离开塑胶裤带公司。他不得不走这一步。这是他人生中一次重大转折,从而迈上充满艰辛与希望的创业之路。

中国名人故事13

把梁欢娶回家当太太,是我的一个失策。许多人觉得我结了离、离了结的,肯定是喜新厌旧。其实婚姻这种东西,除了当事人,其他人是很难了解其中是非对错的。梁欢虽然比我年轻八岁,但这相貌吧,怎么说呢?想想,她是梁天的妹妹,能美到哪儿去?但作为编剧,她的才能是有目共睹的。

于是,我就对她心动了。看到一个在某方面比较出色的女人,男人就会产生这样一种心理——把她网罗到自己家来。

可是结婚后,她一个字儿都不想写了,让她给我做个剧本那可真是难啊。不仅不给我写,拒绝别人的时候还老把我拖出来当挡箭牌:哦连英达都不给写。您就别来拜托我了吧。”冯小刚多次请梁欢写剧本被拒绝后,很愤怒地斥责我——“你毁了一个女作家”。

本来打算跟她一块挣钱的,这下好,她不但不自己挣一分钱,还要我挣钱养活她。

跟所有刚结婚的夫妻一样,我们那时也忙着买房装修。当初买房子的时候,所有朋友都劝我们直接买个样板间,省事儿。可看来看去,梁欢硬是挑了一套我看起来都觉得无从下手的毛坯房。从设计到创意到采买到安装,我基本上没操心,觉得转眼间自家的新房子就竣工了。

看着梁欢在装修中的优异表现,我心想:也成啊,起码是个会持家能吃苦的女人。若能将家庭妇女这个很有前途的职业干好,我出钱养活也值得。

可是,程咬金都还有三板斧呢,梁欢却只有一斧头。装修完了搬进去,懒女人的真面目就露出来了:那种“为心爱的人做一顿早餐”的待遇我从来没有享受过。梁欢老说我晚上打呼噜太响,她经常一宿一宿睡不着,所以每天早上一定要补足睡眠。我很愧疚,安慰她听多了就习惯了。后来真习惯了,不仅习惯了我打呼噜,也习惯了睡懒觉,每天不到11点都不会翻身。

这样,我俩就结成了懒觉联盟,看我这体型,就应该知道我是那种贪吃贪睡不干活的。因此,只要没什么事情,我俩是躺在床上谁也不乐意先动弹。看着对方每天最难看的样子,然后家长里短地说上几句话,觉得肚子饿了,再一起起床去吃午饭。感觉很真实,觉得这就是我们想过的日子。

不过,我还是觉得有点上当受骗的感觉,明明结婚前看得准拿得稳,觉得梁欢是个事业上的好搭档的,怎么娶回家就变成了睡懒觉的好搭档了呢?梁天很好心地劝我:“你别看我妹以前做编剧的时候得心应手,其实她老说她特别不愿意干活儿,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找个事业有成的男人,然后在家当甩手太太。我当时看你对她挺有意思,打算等你们交往半年后再告诉你的,没想你那么性急,一个多月就结婚了。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坏一门亲不是,何况得好处的还是我妹,你就认了吧!”

中国名人故事14

1985年,乔乔出生于河南南召,他是乔家大院的后人,但他并不愿意提及。父母都是中医,想让他继承衣钵,他不愿意,他考上了电影学院。

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期间,他与顾长卫导演相识,毕业后担任蒋雯丽导演的首部电影《我们天上见》的纪录片摄影。但他并没有像顾长卫那样,成为一名优秀的商业片导演,而将生命拐入了世人眼中的“歧途”。

把镜头对准野生动物,纯属偶然。20xx年,乔乔原本筹划的“毕业作品”是故事片,而北京的冬天却没等来大雪,乔乔只好选择拍摄纪录片。回到了家乡河南南召,在新婚的老乡家里,参加了一场婚礼,同时,见到了一户“新婚”的燕子。

影视纪录片《巢》讲述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故事:一对燕子把窝垒到了王家电线上,一场连阴雨导致巢所在处的电线短路。为了不打扰燕子,王家忍着酷暑,挨着黑夜,硬是没去修已经有故障的电路。幼燕出生了,王家也添了个小宝贝。王家人朴实的心肠为燕子创造了和谐的生存空间和生活环境,人与燕两“家”和睦相处,其情浓浓,其乐融融。这部纪录片突破了传统的“画面加解说”的方式。作品在国内外展映和播出后,广受好评,并屡获国际、国内大奖。

从此,乔乔开始了生态电影之旅。

四年来,乔乔拍摄的“动物私生活”片段,已经超过20xx小时。在他租来的一间小屋里,光是用来存储素材的碟片,就一摞摞从地板堆到天花板。

乔乔整天在野外拍摄,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危险。20xx年6月,黄河调水调沙那会儿,大水来得非常凶猛。眨眼工夫,草丛中雏鸟的窝就浮起来了。乔乔心里很矛盾,到底救还是不救这些雏鸟?因为他们还要背着100多斤设备往河边跑。都跑了100多米了,他还是返回去,把那3只鸟宝宝救了起来。

一次在山西,为了拍摄悬崖上连片的苍鹭,乔乔系着安全索,猫在峭壁一块凸起的石头上进行拍摄,身后是无可依傍的峭壁,下面是深不见底的黄河。虽然事后想来心惊,但拍摄的那刻根本顾不上。

在青藏高原,乔乔等人遇到过狼。狼一般在夜晚出没,成群结队的,以前只是在动物园里见过,他很害怕,不过动物比较简单,人不犯它,它也不犯人!

乔乔花了四年的时间来拍摄纪录片《家园》,共耗资490多万元,对他来说这是一笔巨款。每天一睁眼就是大把的花销,租车、租器材、工资、生活最初筹集的近200万元5个月就花完了。为了筹措资金,将纪录片继续拍摄下去,乔乔把自己在北京的房子、车子卖了200多万元,又向家人、朋友借了200多万元来维持拍摄。实在没钱了,就去拍摄一些广告或商业片,一有钱,就又打点行装,“逃回大自然”。

由于每天要忍受常人难忍的辛苦,《家园》摄制组起初是六个人,最后只剩下他和助手小王两个人。为了用饱含诗意的镜头语言讲述黄河上的故事,从青海到山东,从黄河源头到黄河入海口,5400多公里的黄河沿线,乔乔和助手记不清走了多少回,拍了多少遍。

20xx年11月28日,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影像节上,《家园》从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万多部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,获得“最佳短片奖”。

作为电影人,乔乔首开生态电影之先河,他拍摄的以“生态”为主题的影片《巢》《朋友》《佛》等在国内外展映后,唤起了更多人关爱自然,参与环保。作为环保人士,他以一颗善心关注环保,关爱并救助野生动物,会同媒体,促进环保组织和政府职能部门关于野生动物救助工作顺利开展。

中国名人故事15

晋孟宗,少丧父。母老,病笃,冬日思笋煮羹食。宗无计可得,乃往竹林中,抱竹而泣。孝感天地,须臾,地裂,出笋数茎,持归作羹奉母。食毕,病愈。

孟宗,三国时江夏人,少年时父亡,母亲年老病重,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。适值严冬,没有鲜笋,孟宗无计可施,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,扶竹哭泣。少顷,他忽然听到地裂声,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。孟宗大喜,采回做汤,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。后来他官至司空。

泪滴朔风寒,萧萧竹数竿。须臾冬笋出,天意报平安。

《中国名人故事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